多措并舉為兩岸融合發展尋找新動能
自從2018年2月國務院臺辦與國家發改委等共同公布《關于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以來,祖國大陸各地各級政府在“兩岸一家親”和“構建兩岸命運共同體”理念下,積極研究出臺相關措施,著力為臺灣同胞在祖國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創造便利條件,掃清了諸多制約兩岸融合發展的政策堵點和現實障礙,兩岸融合在新冠疫情和民進黨當局阻撓的雙重夾擊下,仍然取得亮眼的成績。但隨著“臺獨工作者”賴清德上臺采取更為極端的“抗中”政策,兩岸融合在新階段面臨新的挑戰。
當前兩岸交流現狀
祖國大陸穩居臺灣最大貿易順差來源地,但兩岸貿易額連續兩年下滑。臺灣數據顯示,2022年兩岸貿易總額2051.2億美元,較2021年減少1.6%,其中臺灣對祖國大陸出口1211.3億美元,較2021年同期減少3.8%,進口839.8億美元,較2021年同期增長1.8%。2022年,臺灣對祖國大陸貿易占臺灣外貿比重22.6%,與2021年平均25.2%相比,減少2.6個百分點。2023年,兩岸貿易總額1659.5億美元,較2022年同期減少19.1%,其中臺灣對祖國大陸出口957.3億美元,較2022年同期減少20.9%,進口702.2億美元,較2022年同期減少16.4%。2023年,臺灣對祖國大陸貿易占臺灣外貿比重21.2%,與2022年平均22.6%相比,減少1.4個百分點。另據臺灣經濟部門“投資審議委員會”統計,2022年經核準臺商對祖國大陸投資372件(含補辦),較2021年同期減少12.1%,總金額50.5億美元(含補辦),較2021年減少13.9%。2023年,經核準臺商對祖國大陸投資328件(含補辦),較2022年同期減少11.8%,總金額30.4億美元(含補辦),較2022年同期減少39.8%??梢?,雖然祖國大陸仍穩居臺灣最大貿易伙伴、最大貿易順差來源地,但兩岸貿易額近兩年呈現下滑趨勢。
臺灣民眾赴陸人數快速恢復,但仍未及疫情前水平。受疫情影響,2021年臺灣民眾赴祖國大陸(以飛航到達首站統計)銳減至12.8637萬人,2022年緩慢增長至16.5895萬人,2023年祖國大陸實行最新防疫和出入境政策后,劇增至176.1134萬人,但與疫情前每年400多萬相差甚遠。
另據臺灣當局“主計總處”數據顯示,2021年臺灣民眾赴祖國大陸工作銳減至16.3萬人,2022年增長至17.7萬人,比上年增加1.4萬人,增幅小于前往美國(4.9萬人)、東南亞(3.1萬人)和日本韓國(1.7萬人)等目的地工作人數,也遠低于疫情前每年40余萬人赴祖國大陸工作,赴臺灣境外工作人數占比,祖國大陸已從最高峰62.2%(2011年)降至2022年37.5%。
兩岸婚姻數量自2016年民進黨執政以來呈現逐年減少態勢,但臺灣女性與祖國大陸男性結婚所占比例逐年升高。據臺灣內務部門統計,疫情之前2016、2017、2018、2019年,在臺灣登記的兩岸婚姻數量分別為8673、7634、6944、6698對。受疫情等因素影響,2020、2021、2022年,兩岸婚姻數量下降至2363、2067、2935對。隨著2023年兩岸實行疫情常態化防控以及疫情三年累計的結婚需求,兩岸婚姻激增至7530對。但從總體看,自蔡英文2016年擔任臺灣地區領導人以來,兩岸婚姻數量大體呈現逐年減少趨勢。
具體分析兩岸婚姻構成,自2016年起,祖國大陸男性與臺灣女性結婚所占兩岸婚姻總數的比例分別為9.5%、10.8%、12%、14.8%、13.8%、14.6%、18.6%、20%、21.6%(2024年1-6月數據),基本呈現逐年增高的態勢,并且遠高于馬英九第一任期的約4%和第二任期的約7%。依據中國傳統價值觀念,有越來越多的臺灣女性愿意嫁給祖國大陸男性,一定程度上代表祖國大陸對于臺灣社會的吸引力明顯提高。
祖國大陸臺生數量相對穩定,非家庭背景因素臺生約占2成。據兩岸數據統計,近年祖國大陸臺生數量維持在1.2萬人左右,每年約有3000名臺生選擇赴祖國大陸讀大學。臺灣大陸事務主管部門數據顯示,每年數千名赴祖國大陸大專院校就讀臺生,近80%是在祖國大陸長大的臺商臺干二代以及陸配子女,由于生活圈、人際網絡與祖國大陸有聯系,祖國大陸大專院校就成為優選。非家庭背景因素前往祖國大陸就學臺生僅約20%,近5年均未達到400人。因而,吸引更多非家庭因素臺生赴陸求學是未來促進兩岸融合的重要方向。
賴清德執政后兩岸融合面臨的困境
賴清德的狂妄和激進使兩岸關系空前緊張。民進黨當局執政以來,頑固堅持“臺獨”立場,持續勾連外部勢力進行謀“獨”挑釁,不斷推高臺海緊張局勢。以疫謀“獨”、佩洛西竄臺、金門撞船事件等都使兩岸關系一步步惡化。自稱“臺獨工作者”的賴清德上臺,一改蔡英文時期的“隱性臺獨”“漸進式臺獨”策略,不僅在就職演說等多個場合宣稱“兩國互不隸屬”的“新兩國論”,更不斷配合美國試圖重新詮釋聯合國2758號決議、加入“反華”組織“對中政策跨國議會聯盟”,企圖在法理上擺脫兩岸框架,為日后搞“法理臺獨”鋪路。甚至官方投資拍攝臺海戰爭劇集“零日攻擊”企圖散播對陸仇恨。賴清德的激進和狂妄已經把臺灣推向兵兇戰危的境地。為了懲罰臺灣當局對祖國大陸實施的貿易壁壘,祖國大陸宣布中止《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部分產品關稅減讓,并于6月推出《關于依法懲治“臺獨”頑固分子分裂國家、煽動分裂國家犯罪的意見》。嚴峻的兩岸形勢顯然嚴重影響兩岸融合發展的大環境。有臺生在島內媒體發文表示,兩岸關系不佳使其處境尷尬,臺生就像夾心餅干,常隱藏臺灣人的身份以避免任何政治上的爭辯。隨著賴清德歇斯底里式的在“臺獨”道路上狂奔,兩岸惡意螺旋勢必持續上升,這將使許多臺胞心存擔憂而對赴祖國大陸發展望而卻步。
臺灣當局不斷升級對民眾赴陸的恐嚇與阻撓。由于不利于“臺獨”政策的推進和自身長期執政,民進黨不僅經濟上意圖擺脫對祖國大陸依賴,在其他領域亦對兩岸交流加以諸多限制和阻撓。對于臺生赴陸,臺灣大陸事務主管部門在官網設置專區,詆毀赴陸就讀存在校園思想審查、因言獲罪、就業困難等風險;對于臺灣居民在祖國大陸擔任哪怕是社區助理之類的基層職務,臺灣當局也聲稱違法,以罰款、取消健保、除籍等手段相威脅;在島內2024年選舉期間,臺灣當局接連以違反“反滲透法”約談、偵辦赴陸交流的里長;農歷春節剛過,又以旅行安全為名,暫停旅行社招攬赴陸旅行團。近日,賴清德甚至跳上第一線宣傳“抗中”,勸阻基層民眾赴陸交流,呼吁宮廟人士拒絕大陸招待的宗教旅游。寒蟬效應之下,島內許多學校老師也不敢像過去在寒暑假帶團到祖國大陸交流。未來,傳言中的抖音、小紅書禁令等都有可能變為現實,而臺灣民眾長期在此“綠色恐怖”環境下,只會對兩岸交流畏首畏尾,這顯然不利于兩岸融合發展。
賴清德的司法追殺使島內主要政黨已無精力支持兩岸交流。正式上任臺灣地區領導人僅僅2個月,賴清德不僅對祖國大陸屢屢放出挑釁的言論,對內也按捺不住政治清算的報復心理,祭出司法手段將矛頭對準了黨內外政治對手。
7月初,民進黨籍臺灣?;鶗麻L鄭文燦因桃園市市長任內土地開發案涉貪,遭桃園地檢署聲請羈押,并且被法庭拒絕保釋。鄭文燦被認為在民進黨黨內代表中間路線,在兩岸政策上較為彈性務實,被認為明顯區別于賴清德。而鄭文燦遭羈押也代表賴清德當局對于鄭文燦路線的否定,賴清德旨在宣示,其本人在臺灣要走的道路選擇上具有絕對的話語權和領導權,不容民進黨內其他派系挑戰。打垮黨內主要政治對手后,賴清德又將整肅對象對準了2028年選舉的主要競爭者臺灣民眾黨主席柯文哲。7月24日,民眾黨籍新竹市市長高虹安因在2020年擔任民意代表期間詐領助理費,被臺北地方法院重判7年4個月,民進黨失去縣市執政灘頭堡。隨后,臺灣民眾黨被爆出政治獻金爭議,柯文哲宣稱的“清廉”形象崩塌,幾乎喪失2028年選舉的參與權。
柯文哲面臨空前政治危機,國民黨當然也沒有幸災樂禍的本錢。不僅黨籍民意代表、縣市長也面臨司法案件,綠營發起的針對藍營縣市長、民意代表的罷免案也不斷延燒,其中針對基隆市市長謝國梁的罷免已成案并定于10月13日投票。在賴清德持續不斷的司法追殺之下,島內主要政黨和政治人物面臨的是政治生命的危機,早已無心支持兩岸交流。
在綠營官員及媒體對祖國大陸經濟的抹黑宣傳下,臺灣民眾對赴陸發展的信心不足。近兩年,中國大陸經濟處于疫后恢復期、產業結構調整期以及發展戰略轉變期,由追求量的快速增長轉變為統籌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高質量發展階段。受制于全球經濟形勢低迷、外部需求疲軟以及經濟轉型面臨的不可避免的陣痛,中國大陸的經濟數據不如以往亮眼,房地產市場、地方債務、青年就業等也面臨一定的風險。這在追求臺商回流、經濟“去中國化”的臺灣當局和長期對祖國大陸存在意識形態偏見的綠營官員和媒體看來,顯然是值得大書特書的新聞素材。他們不斷渲染夸大“大陸經濟低迷、風光不再”,甚至將淄博燒烤、天水麻辣燙爆紅等污蔑為祖國大陸民眾變窮,在長此以往的宣傳語境下,島內民眾極易對祖國大陸當前的經濟形勢產生誤解。加之美國對中國大陸發動貿易戰和持續的科技封鎖打壓,眾多臺商臺胞赴陸發展的信心產生動搖。
臺灣社會對于祖國大陸惠臺政策產生一定的鈍感與審美疲勞。自2018年惠臺31條政策公布以來,祖國大陸各省市陸續跟進,公布地方版含金量和含情量十足的惠臺舉措。由于基本做到了應通盡通和最大化讓利,因而繼續在政策層面惠臺的可突破性和可操作空間已經相對不足,近期推出的部分政策甚至是早已實施的措施再次條文化,因而也就難以產生足夠的回響。況且,與惠臺政策乍一推出的震撼性和話題性相比,各級各部門源源不斷、層出不窮的惠臺政策,一定程度上已經讓臺灣社會習以為常,產生相應的鈍性和審美疲勞。以2021年頒布的《關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的意見》為例,島內各類型媒體相關的報導和討論都極為冷淡,顯然未能引起島內各界的大量關注??空甙l布吸引臺胞臺企赴陸發展的邊際效用已經逐漸遞減。
多措并舉,堅定臺灣同胞赴祖國大陸發展信心
深化兩岸融合發展,提升臺灣同胞民族向心力,是新時代黨解決臺灣問題總體方略的重要內容。面對兩岸交流面臨的人為阻撓,以及臺胞臺企赴祖國大陸發展信心停滯,祖國大陸各級政府應多措并舉,化解臺胞臺企疑慮。
部分臺胞臺企在赴祖國大陸發展過程中,涌現出許多既實現個人抱負和企業發展,又融入當地、帶動就業、帶領致富、與當地民眾心靈契合的成功案例,應當注重典型案例宣傳,以臺胞臺企自己的視角,講述自己在祖國大陸的經歷,才能更易引發臺灣民眾同理心,增加赴祖國大陸發展的信心。如利用臺灣在祖國大陸發展的藝人劉畊宏在抖音平臺引領的全民居家健身熱潮,以及眾多臺灣青年參與祖國大陸鄉村建設、鄉村創業,不僅實現自己的設計和創意夢想,還帶動祖國大陸鄉村振興,繪就祖國大陸新時代鄉村美好畫卷等等案例,通過展示祖國大陸蘊藏的無與倫比發展機會,強化臺灣同胞赴祖國大陸發展意愿。
在宣傳媒介上,臺灣年輕人使用抖音、小紅書等社交新媒體已經成為習慣,據統計,臺灣的抖音用戶已近600萬,臺灣民眾黨主席柯文哲自去年開設抖音賬戶至今,迅速累積超過250萬粉絲,抖音的影響力不言而喻。因而,利用抖音等新媒體精準化推介祖國大陸的政策、成就、藝術、美食以及風景名勝等,有助于擊潰民進黨當局構筑的信息繭房,讓臺灣民眾看到真實的祖國大陸。如“科目三”的流行以及不久前政治色彩親綠的臺灣網紅鐘明軒到祖國大陸旅行后發聲表示“真的很喜歡這個地方”“熱愛中華文化”“他們人民真的沒有像新聞上說的一樣那么沒有素質”等等現象表明,與實際生活貼合度高的日常內容比政治人物間的推介更易引起臺灣社會共情,也對民進黨產生更大的殺傷力。因而,祖國大陸可邀請部分在島內具有相當粉絲數量的網紅赴陸,鼓勵他們介紹最鮮活真實和平常的祖國大陸,改變臺灣民眾對祖國大陸的刻板印象;甚至邀請網紅走進臺胞創業園區、走入臺生校園生活等,通過他們的視角,跟蹤展示臺企臺生在祖國大陸的生活,回擊民進黨當局的抹黑指控,從而化解部分臺灣人民前往祖國大陸的疑慮。
兩岸同胞是血濃于水的一家人,站在新征程新的起點上,只要站穩和平交流發展的主流民意,臺灣社會必能感知祖國大陸的溫情和擔當,兩岸融合發展就能被注入新的動能。